聚焦时政——全国两会医疗改革热点
2019-03-18 0
2019年3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京举行闭幕式,全国两会圆满收官。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千家万户,是重大民生问题。在2019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聚焦医疗卫生领域热点问题。那么,今年医疗卫生领域有哪些问题热点,以下为您聚焦关注“两会”上的医疗热点话题。

“互联网+医疗健康”成亮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好发挥大病保险保障功能,合理利用‘互联网+医疗’模式。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抓紧落实和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尽快使异地就医患者在所有定点医院能持卡看病、即时结算,切实便利流动人口和随迁老人、改造提升远程医疗网络。 互联网+医疗”正在改变人们的就医体验。通过网络视频,现在北京、上海一些大医院的专家可以为我们中西部偏远地区的病人进行诊疗。在3月2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就医改话题独家回应南都记者时提到,他对“互联网+医疗”感受比较深。此外,郭卫民表示,现在城乡的许多医院开通了预约门诊、移动支付、在线查询等服务,为公众提供了方便。
从根本上解决疫苗安全,建“一盒一码”追溯体系
从长春长生到江苏金湖,去年发生的一系列问题疫苗事件引发公众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引发对国产疫苗安全性的质疑。两会期间,方来英在接受采访时为疫苗安全问题建言献策。建议通过建立药品追溯体系,保证药品、疫苗的品质和安全。万一出现药品安全事件可以迅速召回,甚至精准“定位”到某一个病人身上。要建立追溯系统肯定会采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表示这对于推动药品物联网建设也会有好处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苗监管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正在推进建立疫苗监管的长效机制。为建立长效机制,正在采取以下举措:
1.我们会同卫健委等相关部门,起草了《疫苗管理法(草案)》,围绕进一步做好疫苗监管工作,也修订了《药品管理法》的相关内容;
2.重点落实两个责任:督促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和落实部门的监管责任;
3.要进一步加强疫苗监管的专业技术支撑。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表示,目前正改革现行目录管理办法,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启动2019年目录调整工作,预计工作9月份完成。胡静林说,目录调整会充分考虑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充分考虑临床需求。具体来说,重点考虑基本药物、癌症和罕见病重大疾病用药,慢性疾病用药和儿童疾病用药,同时对于专家严格审定不具备条件的药品,也要调出目录。“总的来说要优化目录结构,让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目录,解决人民群众用药难、用药贵的问题。”
加强西医使用中成药的培训、考核和管理
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张洪春:西医开中药必须经过培训、考核
“我国大量中成药是西医所开,但是绝大多数西医不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配伍和禁忌,多开和错开非常普遍,辨证不正确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也浪费医保基金。”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张洪春最近正在抓紧修改自己的“两会”提案,其中一则提案便是“关于加强西医师使用中成药的培训、考核和管理”。并表示,70%中成药由西医所开,其中超四成属“不合理”;西医开中成药,有时后果很严重;加大培训,让西医开中药更有底气。
如何解决基层人才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人员培养,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坚持预防为主,将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全部用于村和社区,务必让基层群众受益。”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建立基层医疗特岗计划
方来英在两会期间采访中还提到基层医疗人才的稀缺问题。他举例说:“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博士是医生的标配,而在边远地区和县乡镇的卫生机构,本科毕业的医生都是稀罕人才。对此,方来英建议有关部门可以研究建立基层特岗计划,对基层急需的人才岗位给予特殊支持政策,采取国家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服务。
分级诊疗解决“看病难”
老百姓常常觉得看病难,今年两会在“看病难”的问题上有哪些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推出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
你提到看病难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卫生工作的重点。我国之所以出现看病难这个问题,它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矛盾。我们国家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匮乏,分布也不够合理,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当地比较弱。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采取分级诊疗的制度,目的就是发展卫生事业,调整资源结构,合理分流病人,提高服务机构的整体效能。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正在加大力度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合理调整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合理地分流病人。要想做好分级诊疗制度有哪些关键问题呢?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必须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做到区域分开。
到北上广来看病是常现的一种现象,那么我们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建设一批国家医疗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各个地方疑难重症的诊治水平,缓解北上广的医疗压力,使得就医格局能够改变,使得每个省、每个区域都能解决自己的疑难重症问题。
第二,就是以县医院为抓手,解决城乡分开。
我国看病难的问题很突出,而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如何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呢?就是以县医院为抓手,把县医院建设好,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龙头。这样,影响农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容易导致灾难性医疗支出的重大疾病,都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这样农民就不至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第三,以病种为抓手,解决上下分开。
现在我们的情况是什么样呢?是大病小病涌向城市大医院,城市患者涌向城市大医院,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原因就是医疗机构没有实现功能定位,没有一个分工协作的机制。下一步,我们要进行调整,就是要以病种为抓手,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在基层;疑难重症在大医院。上下建立双向协作和转诊的机制。这样就能够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形成合理的就医格局。
第四,以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解决急慢分开。
我们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是一个以急性病为主导的服务体系,所谓急性病就是需要医疗干预的疾病,不是指的急诊的疾病。现在,由于恢复期、康复期的服务发展缓慢,甚至可以说是短板,很多慢性病患者都在急性病医院住院,换句话说,都在城市里的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比如肿瘤化疗病人、脑卒中病人,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慢性病医疗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一方面要发展这部分的卫生事业,另一方面要用医保价格调节杠杆发挥作用。分级医疗就要分级定价、分级收费。比如说一个患者在城市三级甲等医院做骨科手术,诊断明确、手术成功后立即出院,去恢复期、康复期医院治疗,他在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时间就比较短,按病种收费,到恢复期、康复期按床位收费,这样费用就比较低,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节省了医保资金,也降低了病人个人的医疗负担。
做到“四个分开”,实现分级诊疗,其核心就是一条——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合理分流病人。要做到分级诊疗也很不容易,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一要靠发展、二要靠改革。
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二是加快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做到“县要强、乡要活、村要稳、上下联、信息通”。
三是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远程医疗,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医疗服务。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方兴未艾,主要在四个方面发挥着作用:一个是远程医疗,二是互联网医院,三是便民惠民的服务措施,四是人工智能。
四是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网底的作用,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分级诊疗制度是新医改以来推行的一项重大制度。某种意义上说,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之时。


云呼易检公众号
云呼医疗App